Home 運動營養 InBody怎麼測?到底準不準?│InBody使用全指南

InBody怎麼測?到底準不準?│InBody使用全指南

by Attaboy Deven
inbody到底準不準?怎麼用才不會有誤差呢?

開始增肌&減脂的朋友們一定有測量體脂的習慣,畢竟看體重不準確,增加肌肉減少脂肪一來一往體重也不會改變,因此無論市售的家用體脂計還是健身房那台神秘的InBody,都要定期測量確認身體狀態。

不過問題來了,市售體脂計真的準確嗎?那些量一次貴鬆鬆的InBody,數據出來又一堆字密密麻麻,還有各種圖表分析,到底要怎麼看呢?

莫急莫慌莫害怕,Deven這就帶你深入探究體脂計的測量原理,並整理了一整包InBody使用指南,盡可能讓降低每次測量的誤差。廢話不多說,我們開始吧!


什麼是InBody?市售的家用體脂計跟InBody差在哪

家用體脂計

以前家家戶戶都會有一台體重計,現在取而代之的是體脂計成為必備家電。

市售體脂計是透過人體水分和脂肪電阻不同的基礎,藉由發出微量電流,測量人體生物電阻(BIA),進而換算出體脂肪率。

因為體脂計方便、快速、無侵入性的特色,讓許多有在運動的朋友對它愛不釋手。家中或運動場所擺上一台,就能定期測量追蹤體態與運動成果。

InBody身體組成分析儀

而InBody其實也算是體脂計的一種,它是一個來自韓國的專業身體組成分析儀品牌。因為市佔率和知名度高,越來越多人將InBody當成身體組成分析的代名詞。(就像講到電鍋會想到大同一樣)

InBody目前廣泛使用於健身房、學校、健檢、醫療單位和運動醫學等領域。產品不斷推陳出新,現有270、370、570、770等 多種型號,數字越大代表越後期出產,測量項目更加精細也提升準確度。

除了可以測量體脂肪外,InBody也可以推估出肌肉量、身體水分,並進行身體組成與肥胖分析,另外也會為受試者提供健康評分與建議。新型儀器還會測量水腫指數、細胞水分和相位角等更全面的項目。


InBody的測量原理

雖然說InBody的數據有很多,但它的測量原理其實跟家用體脂計是一樣的。都是應用生物電阻抗分析法(BIA),藉由通過受試者肢體的微量電流,來測量身體組成。

我們都知道水可以導電,因此相較於血液和肌肉(含水量高),體脂肪(含水量低)的導電性較差所以阻抗較高。當機器測發出電流通過受試者身體,測出其阻抗大小,就可以推估出身體含水量有多少。

透過阻抗量測得身體總水量後,可依據健康個體之肌肉內水份約佔73.3%的公式去推算肌肉量。再者,由於礦物質與肌肉量密切相關,因此有了肌肉量就可估測礦物質量。最後總體重扣除身體總水量+蛋白質量+骨質量(三者總合稱為除脂體重或稱瘦體重LBM),就可以得到體脂肪量。

此外InBody 還藉由各節段多頻率生物電阻抗直接測量法(DSM-BIA)測定人體各區段之電阻值量,估算出身體不同部位(右臂/左臂/軀幹/右腿/左腿)分別對應之脂肪量,進而了解整體脂肪分布情形。


InBody到底準不準

Elina Sillanpää等人2013年的研究發現,同樣一組受試者,電阻式(BIA)體脂計測量出來的數據,與被臨床廣泛使用的DXA測量結果相差甚遠。

DXA:雙能X光吸光測定法,用兩種不同能量之X光為射源照射受檢部位,偵測儀接收穿過受檢部位的X光後,由電腦依不同的能量吸收來推算出骨質密度與肌肉量。是目前相當精準的身體組成分析方法。

實驗找來97名婦女,並在為期21週的密集訓練前後分別為其進行BIA與DXA測量。結果顯示BIA無法偵測出訓練前後的差異,它低估了受試者脂肪的下降幅度與肌肉量的成長。
(延伸閱讀:為什麼你不該相信電阻式體脂計?

DXA可以精準測量到200-300克的質量差別。相較之下Inbody分析(BIA)或皮摺脂肪夾的誤差可能高達1-2公斤。

Amie Cox. “DEXA versus the rest (scales, InBody, skin folds etc)”
生物電阻抗分析BIA與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DXA/DEXA的差別。
Youtube. (2018年11月1日). Amie talks ab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IA and DEXA

哪些情況會影響測量結果

既然InBody測量理是透過電阻抗去分析出來的,那身體裡的水分含量就會大大影響結果。

體內含水量影響

人在一天的早、中、晚體內水分含量都不同。經過一整晚呼吸作用與身體水分逸散,因此一早起來身體會處於一個相對乾燥狀態,體內水份較少測量出的體脂相對就較高。

然而一整天下來的活動、喝水、進食,體內水分逐漸增加,到了晚上含水量最高,體重也會高於一大早。此時測量InBody身體電阻變低,體脂肪也就跟著下降。

皮膚水分影響

當人體處在高溫環境時,便會啟動排汗機制以散熱,此時汗液就會降低電阻,且高溫環境會增加皮膚表面血液循環,因此導電率較高得測出較低的體脂肪。

反之亦然,天冷時皮膚就會處於一個收縮的狀態,皮膚表皮的皮脂腺功能減退,導致皮膚裡的水分隨著空氣而蒸發,這樣一來皮膚變得乾燥,血液循環也變差,相對地就會提高電阻高估脂肪量。

喝水影響

沒什麼好解釋的,就是體內水分變多,電阻下降,測出體脂下降。

順帶一提,如果有人開始低碳飲食,體內水分可能會跟著減少,所以在飲食計畫初期去測量InBody,很可能會發現肌肉量減少體脂肪增加。

這些都只是體內含水量的變化,並不能真正反映肌肉與脂肪量。

進食影響

剛吃完東西會有一堆食物囤積在胃部,微電流無法通過這些渣渣,此時這些部位就會被視為高電阻區域,被判定為腹部脂肪累積。

一段時間後消化完畢,食物水份被吸收入血液,又會轉而被認定為體內水份,因而測出肌肉量增加。

運動影響

運動時血液會集中到運動部位,因為訓練中肌肉細胞需要大量能量,也會代謝出許多廢物,所以血液循環速率會增加,以提供養分同時帶走代謝產物,尤其是目標肌群附近血流量會更大。

如此一來便會導致該部位電阻降低,InBody量出來就會顯示體脂減少,讓你誤以為那隻手臂長肌肉了。

除此之外,和很熱的時候測量體脂會被低估一樣,運動後體溫升高皮膚表面出汗,也會使電阻下降。


為什麼InBody還是被廣泛使用

既然電阻式體脂計有這麼多會產生誤差的情形,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健身房甚至醫療院所在使用呢?

很簡單,就是因為它方便快速無侵入性,而且操作起來完全不需要任何專業知識和技術。相比其他高精準度的雙能X光吸光測定法DXA水底秤量法(Underwater Weighing)排空氣法(Bod-Pod),InBody時間或金錢成本都低上許多。(延伸閱讀:【運動科學】6種測量Body Fat %方法比較

且隨著新型儀器的開發,越發精準的測量方式與分析結構,已可以大幅降低誤差值。

2018就有一項美國研究專門探討Inbody各型號與DXA測定儀的差異。研究團隊找來31位男性和36位女性,總共使用DXA、InBody 230、InBody 720和InBody 770四台儀器測量。

研究發現三台電阻式體脂計(InBody 230、 720、 770)的測量結果與DXA達到95%的一致性。雖然還是有些微的個體差異,但無論是在體脂率、瘦體重、體脂肪量,InBody的數據都與DXA相差不遠。

各節段多頻率生物電阻抗直接測量法(DSM-BIA)

此外上面提到的各節段多頻率生物電阻抗直接測量法(DSM-BIA)也比傳統BIA測量更接近DXA。

2020年8月的這篇研究比較了DSM-BIA測量法(InBody770)與DXA的測量結果,其中除脂體重的一致性相關係數更高達0.98。(一致性相關係數concordanc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CCC。用來評估不同儀器或方法所得到的資料一致性程度,值域落在-1與1之間,若為-1則表示兩儀器之間完全不一致;為1則表示兩者之間完全一致)

有興趣的話,這裡有整理了近年來針對InBody精準度的研究 👉 InBody VALIDATION STUDIES V.S. GOLD STANDARD AND COMPETITORS


如何降低測量誤差

雖然說InBody數據越來越精確,但它還是會受身體水分影響,而這些誤差也還沒有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例如早上跟晚上體脂率就可以差到2-3%,那要怎麼做才可以讓這些數據更有參考價值呢?

固定時間地點狀態

既然測量會受溫度、水分、食物等影響,那我們每次測量時就要盡可能控制這些變因。

如果要早上量,就固定每次都是早上的時候量。同理,固定空腹、運動前、洗澡前、穿差不多的衣服褲子…等。無論時間、地點、身體狀態都要在一致的情形下測量。另外機器間也會有差異性,所以也要記得都用同一台體脂計量。

定期測量觀察趨勢

因為每天的飲食、運動量皆不同,所以測出來一定是有高低起伏。可以的話就增加測量的次數,例如原本一個月一次,就變成每周、每三天。如此一來可以平均掉幾次的誤差,看出整個趨勢走向,而不是一次定生死。要不然一個月量一次的時候,剛好就遇到誤差超大那次豈不是嘔死。


InBody數據重要的是相對值而不是絕對值

InBody是用來跟之前的自己比較,不必太過在乎每一次的數字,不要被報告上的o.幾%所影響。重要的是確定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持續堅持下去就夠了。

雖然真的很容易被數字影響(Deven也是,上個月掉肌肉委靡好一陣子才重新振作),但現在我們都知道InBody有一定的誤差,如果真的量出來不盡人意,也是可以安慰自己一定是誤差啦~ 然後拿起啞鈴繼續舉,夾起雞胸繼續啃,相信只要用對方法一定會慢慢進步的!

好啦這篇不知不覺打了超多,希望對於InBody的介紹還算完整,有幫助大家解到一些惑。有任何不清楚的或是想補充說明的歡迎留言分享,那我們下次見囉。
(了解更多 👉 跨男HRT後身體組成改變

參考資料:
Guilherme Duprat Ceniccola et al. “Current technologies in body composition assessment: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dvanced Body Metrics. “DSM-BIA: the future of body composition analysis”
Elina Sillanpää et al. “Body composition changes by DXA, BIA and skinfolds during exercise training in women”
Amie Cox. “DEXA versus the rest (scales, InBody, skin folds etc)”
Cherilyn N McLester et al.”Reliability and Agreement of Various InBody Body Composition Analyzers as Compared to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in Healthy Men and Women”
InBody VALIDATION STUDIES V.S. GOLD STANDARD AND COMPETITORS
Ryan T. Hurt et al. “The Comparison of Segmental Multifrequency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and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for Estimating Fat Free Mass and Percentage Body Fat in an Ambulatory Population”
W10. “InBody Scanner: Is It Accurate for Tracking Fat Loss Results?”
Coach HANK. 《【量體脂肪】你不可不知的內幕》
Rachel Nutrition 睿秋科學營養健身.《【健身知識】為何Inbody沒你想像中可靠》
譯文大賞《【健身專題】InBody到底準不準? 那些影響準確度的因素》
Chung Shan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骨質密度與身體組成分析檢查儀 (DXA) 介紹》
史考特醫師的一分鐘健身教室《為什麼你不該相信電阻式體脂計?》
Eric Poon《【運動科學】6種測量Body Fat %方法比較》
InBody

You may also like